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教学文案

三年级下语文原地三教学设计

时间:2023-11-26作者:本站原创,转载必究阅读:75

教学设计一: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

三年级下语文原地三教学设计

教学目标:

1. 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一些常见的成语;

2. 能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,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
教学准备:

1. 教材:《语文课本》三年级下册;

2. 教具:成语卡片、画板、彩色粉笔;

3. 其他:学生之间组成小组。

教学过程:

1. 热身导入(5分钟)

创设情境,让学生回忆最近学到的成语,并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记忆的成语,其他同学进行认同和纠正。

2. 引入新知(10分钟)

教师展示一组成语卡片,分成若干小组,每个小组分配一组成语。

学生在小组内交流,看看谁最先能猜到这组成语的意思,并尝试解释一下成语的意义和用法。

3. 概念讲解(10分钟)

继续引导学生思考,并解释成语的意义和用法,例如:

“成语是由几个汉字组成的固定搭配,有着特定的意义和用法。它们是我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,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。”

4. 创设认知障碍(10分钟)

教师给学生出示一组成语的画板,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测成语的意思。

同时,教师可以为每个成语提供一些提示,如上下文、词语的字义等。

5. 小组合作(15分钟)

学生在小组内讨论,并写下自己对于这个成语的理解、造句或者用字图示。

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使用他们所学到的成语,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。

6. 展示成果(10分钟)

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。

他们可以通过表演、口头解释、展示画面等形式来展示他们对于成语的理解。

7. 巩固与延伸(20分钟)

学生分组进行竞赛,两两对抗,进行口头比拼。以成语为题目,两名选手要求能够准确解释成语的意义和用法,并能造出符合成语意义的句子。

每次比拼结束教师都要给出正确定义,并给两个小组都鼓励和奖励。此环节主要通过比赛形式来巩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,并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
8. 总结与反思(5分钟)

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成语知识进行总结,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反思。

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,以便教师能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。

教学设计二:用成语写故事

教学目标:

1. 理解和运用一些常见的成语;

2. 能够将成语巧妙地运用到故事情节中,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。

教学准备:

1. 教材:《语文课本》三年级下册;

2. 教具:成语卡片、画板、彩色粉笔;

3. 其他:学生之间组成小组。

教学过程:

1. 热身导入(5分钟)

教师给学生出示几个常见的成语,让学生尽量组成句子并解释成语的意义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成语知识,进行温故知新。

2. 引入新知(10分钟)

教师展示一组成语卡片,并用简单的例子解释每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。然后,教师要求学生脑中思考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,并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巧妙使用这些成语。

3. 小组合作(20分钟)

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,讨论并完善自己的故事情节。

学生可以自由发挥,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故事,并在故事中巧妙地使用所学到的成语。

4. 故事展示(10分钟)

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故事情节,并尽量将所学成语应用到自己的故事中。

同学们可以通过表演、讲解、图示等形式来展示自己所创作的故事。

5. 同伴评价(10分钟)

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对展示的故事进行评价,主要评价是否巧妙地运用了成语,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意见。

6. 改进与修改(15分钟)

学生根据同伴的评价和建议,对自己的故事进行修改和改进。

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故事进行详细评价,并给予指导和鼓励。

7. 总结与反思(5分钟)

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成语知识进行总结,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反思。

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,以便教师能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。